|
人小鬼大之一:举止成人化 满嘴冒假话
出名靠弄假 言必谢国家:林妙可杨沛宜,两个曾经纯真的中国小孩。在奥运开幕式上,两个个体因为要匹配国家意志与力量而价值扭曲、命运迥然。林妙可外形出众,杨沛宜声音甜美,二人“合力”上演了一出双簧戏。结果假唱让林妙可一炮走红,而真唱杨沛宜则落寞至今。此后,林妙可愈发谙熟成功之道,她拍戏时发嗲获奖时“感谢祖国”;她精于心计,“妙不可言”。难怪李承鹏说,跟她媲美的只有朝鲜孩子。
偶尔吐真话 还要被敲打:与小妙可相比,冬奥冠军,大孩子周洋就有点实诚了。周洋家境清贫,夺冠后她发表感言说:“拿了金牌,可以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一点。”孩子一句朴实憨厚的真话,却遭到了总局领导于再清的批评,并以大班老师的姿态教导周洋要先谢国家。此后,周洋在采访中始终以“感谢国家”起头,还举一反三“感谢教练,感谢工作人员……”——就差没感谢CCTV,所有TV,感谢你八辈祖宗了……
汶川小英雄 地震中使诈?:5、12汶川地震,掩埋无数孩子的废墟却成了另一个孩子的神坛。映秀小学学生林浩,宣称自己在灾难来临时组织学生唱歌鼓舞士气,逃生后还义无反顾地冲入废墟,救出两个人。在媒体的宣传下,他被塑造成新时代的赖宁。可随后就有人质疑他那么小的个,不可能背起大人。林浩还说他把背出来的人交给了校长,但校长说压根没这事。时至今日,林浩名利双收,却始终无法对英雄事迹自圆其说。
很黄很暴力 这话实在假:“我上网查资料,突然弹出个网页,很黄很暴力,我赶紧把它给关了。”在接受新闻联播关于净化网络的采访时,张殊凡小同学说了一句年度最强悍流行语。网页很黄我们有理由相信,可既黄又暴力的却是稀缺资源,难道张殊凡中了“头彩”,碰到了SM网站?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,央视记者在教孩子撒谎,若果真如此,你媒体才是真谎真暴力。
作文模式化 语句有“必杀”:韩寒曾说,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自己的作文里。在巨大升学压力和“积极正面”的评判体制下,孩子们在作文中集体失语,他们像团体操表演一样迅速统一思想和文字,在应试教育的窠臼里,批量生产着“珠黄圆润”的蛋。譬如写好人好事,一个班能有一半人写捡钱包,结尾必杀句都是“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天天做”。更夸张的是还有人写自己勇擒小偷——你说这不扯呢吗。
课本假大空 孩子“被长大”:一本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,在70多年后的今天,仍然散发着青春的魅力。当家长和孩子翻看1932年版《开明国语课本》时,无不为字里行间的童趣所打动。再来看看今天的语文课本,总是以成人化的语言风格居高临下地灌输意识形态,内容空洞说教,无视学生年龄与兴趣,甚至不惜篡改编造历史名人故事,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谎言中,进而学会欺骗。难怪家长们大声疾呼,语文课本有“毒”。
转自:http://www.tianya.cn/publicforum/content/no04/1/2061747.shtml
|
|